中庸白話解釋(二)
【經文】
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
【註解】
呂純陽祖師─喜怒哀樂之未發,則寂然不動之本性,此謂之中。乃第九識,心之本體,故曰天下之大本。感而遂通,行純善軌道,無所乖戾,此謂之和。乃第八識,心之正,故曰天下之達道。動而偏右亦偏左,善惡搖搖不定,脫離常軌,此謂之念。乃第六識,心之邪,可曰天下之末流。
【經文】
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
【註解】
語譯─圓滿達到中和的境界,天地就會安居和諧正位,萬物便可以順遂成長。
﹝中庸第二章﹞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
【經文】
仲尼曰:「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時中;小人之反中庸也,小人而無忌憚也。」
【註解】
呂純陽祖師─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者,是由於有君子之道德,而能時時處在正中。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,是由於有小人之心,其所作所為皆無所畏懼。故論語季氏篇中,孔子曾言: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。」
朱熹夫子─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,以其有君子之德,而能隨時處中也。小人之所以反其中庸者,以其有小人之心,而又無所忌憚也。
﹝中庸第三章﹞中庸其至矣乎!民鮮能久矣!
【經文】
子曰:「中庸其至矣乎!民鮮能久矣!」
【註解】
語譯—孔子說:「中庸的道理實在是好到極致了啊!人們很少能遵循中庸之道,已經很久了!」
﹝中庸第四章﹞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
【經文】
子曰:「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;知者過之,愚者不及也;道之不明也,我知之矣;賢者過之,不肖者不及也。人莫不飲食也,鮮能知味也。」
【註解】
呂純陽祖師─知識過人則執空,愚人因迷而著相,故不行中庸之道。多才之人自作聰明,不肖之人不想究理,故不明中庸之道。如人皆飲食,鮮能知味者。欲知其味不難,細心嚼之。欲知中道亦不難,細心研之。
﹝中庸第五章﹞子曰:「道其不行矣夫!」
【經文】
子曰:「道其不行矣夫!」
【註解】
呂純陽祖師─中庸之道,惟有智慧者,能明其理而行之。至於智者賢者皆過之,愚者不肖者皆不及。非著空,則著相。不論初學或久習之,終身不悟中庸之理,故難行中庸之道也。
六祖壇經般若品─小根之人聞此頓教,猶如草木,根性小者,若被大雨悉皆自倒,不能增長。小根之人亦復如是。
法華經─我知諸眾生,有種種欲,深心所著,故以種種因緣譬喻方便而為說法。
﹝中庸第六章﹞舜其大知也與
【經文】
子曰:「舜其大知也與!舜好問而好察邇言。隱惡而揚善;執其兩端,用其中於民;其斯以為舜乎!」
【註解】
呂純陽祖師─世人通病,有些知識,則以為高瞻遠矚,恥於下問。大知之人,不恥下問,故成其德也。隱惡者,隱人之惡,非隱己之惡也,隱人之惡可淨化民事。揚善者,揚人之善,非揚己之善也,揚人之善可勉人守法。故若能隱惡而揚善者,功德無量矣。
語譯─掌握所有過與不及的兩個極端,然後擇取中庸之道施加在人民身上,這大概就是虞舜之所以成為虞舜的原因吧!
以下內文出自: http://blog.sina.com.tw/esun/article.php?entryid=608212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