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中庸白話解釋(十九)
﹝中庸第二十二章﹞唯天下至誠,為能盡其性
【經文】
「唯天下至誠,為能盡其性。」
【註解】
語譯──「只有天下至誠的人因為沒有人欲之私,才能夠盡到自己的本性。」
【經文】
「能盡其性,則能盡人之性。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。」
【註解】
語譯──「能夠盡到自己的本性,就能夠盡眾人的本性度化他人。能夠盡眾人的本性度化他人,就能夠盡萬物的本性度化萬物。」
朱熹──人,物之性,亦我之性,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耳。有善於己,然後可以責人之善;無惡於己,然後可以正人之惡。
【經文】
「能盡物之性,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。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。」
【註解】
語譯──「能夠盡萬物的本性度化萬物,就可以贊助天地的化育。可以贊助天地的化育,就可以達到利人愛物、萬物一體、天地一家,與天地並立為三。」
呂純陽祖師──贊,猶助也。「與天地參」,謂配天與地而為三也。參,與三同。吾若能先盡己性,己性盡已,教人盡性,教人盡性畢,則能盡物之性,盡己、盡人、盡物皆畢,則可以助天地間萬物之化育矣。化育者,能使萬物自然生長之謂,則道德經所云:「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」也。若能如此,則吾人之性,可以配天與地而為三,故曰:「能盡物之性,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。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。」
來自: http://blog.sina.com.tw/esun/article.php?entryid=608446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